0

教育成為人力資本的孵化器

hgaegd 於 2019-03-22 14:31:10 發表  |  累積瀏覽 437

分類:


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各國追求的重要目標,人力資本是決定性因素。對人力資本的認識存在一個過程,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中首次對才能的重要性進行了闡釋。從那時起,世界發展實踐和學術研究不斷加強人力資本在可持續發展中的核心作用,甚至被稱為二十世紀的“人力資本世紀”。人力資本是一種存量概念,來源於積累,教育是實現積累的最重要途徑。從世界發展史來看,重視教育投資的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尤為顯著。二戰後,日本和德國經濟起飛的內在原因是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即使在經濟極端困難的時候,教育投資仍然沒有減少。美國20世紀90年代110多個月的強勁增長也源於教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可以說,通過教育促進人力資本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曆史證據不缺乏,現實意義也不缺乏。

中華民族曆來重視教育,注重人才培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它不斷地將大量高素質的勞動者輸送到經濟和社會中。通過教育培養了一大批合格的專業技術人員、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實現了人力資本的快速積累。人力資源開發的總體水平已經進入世界中等收入國家的前列,在九個人口大國中排名第一。科技人力資源是進一步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近十年來,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的快速增長,從2005年的4252萬人增長到2016年的9154萬人的新高點,保持了世界第一科技人力資源大國地位,從每年新增情況來看,也遠高於美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教育的快速發展從根本上支持了人力資本數量和質量的雙重提升,為經濟的持續,健康,綠色增長提供了關鍵要素。

教育強國 強在貢獻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經濟規模大,但不強,增長速度快,但不好。轉變方式、調整結構仍然是最重要的,這也表明了人力資本的高需求和教育的高需求。近年來,我國實物資本存量增長迅速,這表明我國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人力資本,特別是人力資本的質量上。總體而言,中國的人力資本薄弱,積累很少,現有的潛力遠未實現。勞動大軍仍以初中生為主,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與美國的13.3年、日本的11.6年、德國的12.2年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已經明顯快於經濟增長速度,65歲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2015年達1.4億人,有學者預測中國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期”將在5-10年後消失。與此同時,中國許多傳統產業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低端,高度依賴低成本勞動力的“非常規”發展模式。因此,在“趕超效應”消失和生產要素優勢發生根本性變化後,如何實現人力資本的快速替代尤為關鍵。

目前,我國人力資本總量和結構優化還有很大的空間。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應當從更廣的角度出發,從曆史和未來的角度進行進一步的規劃。首先,有必要進一步增加融資投資的強度。這是人力資本存量穩定增長的必要條件,也是基本要求。二是優化人才培養結構。人力資本具有多類型、多層次的特征,教育不僅應局限於高學曆人才的培養,還應包括高技術、高技能、高素養的多樣化目標。訣竅是將教育質量放在核心位置。以適應時代需要、以人為本為目標,深化人才培養改革,全面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創造力和實踐能力,實現人才數量和質量的供需平衡。

2.教育成為知識創新的推動器

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一書中曾指出,大國之興興於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知識創新是國家進步的靈魂,也是爭取國際競爭主動權的核心要素。人類社會文明史的演變也是生產和科技發展的曆史。創新是最大的推動力。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世界上有才能的人都受過教育。教育通過知識創新的傳播和應用、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培養等,不斷增強國家創新能力。使受教育者具有更高的發明創造能力。知識創新是一種動態發展。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以高原能源、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教育始終引導著人類認識未知領域,開辟認知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從根本上決定了知識創新的高度和速度,是推動世界科技進步和發展的強大動力。

提供不同類別的獎學金供學生申請,資助中國內、海外以及香港大學學費,部分獎學金得獎者更可獲豁免繳付部分或全額學費。


曆史上的每個時代都對科技人才和知識創新寄予厚望。具有代表性的洋務運動通過興辦新式教育,培養掌握先進技術的拔尖創新人才,提出“師夷制夷”“中體西用”的口號,既體現了對西方先進技術的渴望,也表達了“自強”的決心。詹天佑負責京漳鐵路的建設和馮汝在中國的首架飛機,充分展示了我國科技人才的自主研發實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迅速,取得了顯著成績。教育積極服務於國家科技的主戰場,科技貢獻顯著提高。實現了產業發展,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等多個領域的有機結合,實現了“一流”的目標。在高精尖領域,高校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承擔了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一大批973、863等國家重大科技任務。

教育強國 強在貢獻

高校重大科研成果和創新領軍人才不斷湧現,比如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報告,被視為“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應用研究領域的例子也非常多,如遍布大街小巷的小黃車,解決了大城市出行的“最後一公裏”難題,“小黃車”的創始團隊正是2016年“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的季軍。同時,高校智庫為重大國家政策制定提供決策參考,充分體現智庫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改革即將進行,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有了明顯的新特點。在我國工業化後期,隨著技術水平的逐步接近世界前列,自主創新和高效轉型的難度加大,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問題有待解決。突破核心技術方面的障礙,關鍵是人才。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教授說,區塊鏈將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技術,體現在區塊鏈中的科技內容受到高度重視。但仍有一種尷尬的局面,即數百萬人的年薪不合格。

創新之道,只有在人的身上,時代才有明確的要求,教育才能實現創新人才的准確供給。為適應新形勢,勞動者應具有開拓性和創造性思維,開創綜合素養的新局面。創新人才的培養要始終如一,注重全科的參與和准確銜接,充分發揮為培養學生創新理想觀念奠定基礎的作用。職業教育要充分發揮應用型人才的優勢,彌補科技成果產業化不足的弊端。高校作為創新的主體,要有主動意識和先進意識,轉變適應新一輪工業革命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機制,做好新一輪科技創新和人才儲備工作。技術革命。

3.教育成為社會進步的調節器

馬克思恩格斯首次揭示了社會進步的本質和動力。他們認為,為了生存和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要,人類應該發展生產力。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曆史,首先是生產、發展和進步的曆史。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根本動力。在哲學領域,社會進步是必然的,但社會進步的時間、速度和效果是不確定的。黨的十九大的報告說,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但我們也面臨著發展不平衡的突出問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歸根結底,是越來越需要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這也是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實現人民群眾的就業、幸福和安全感,首要任務是促進就業,增加收入,縮小貧富差距。發展公平、優質的教育是關鍵。國際經驗和實證研究表明,工人的發展機會和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個人發展方面,通過教育,您可以提高您的專業能力和讀寫能力,提高您的收入水平,並進入您職業生涯的新興渠道。在調節社會關系方面,教育是促進社會縱向流動的重要杠杆,是阻礙貧困代際傳遞的主要工具。教育增加了各級工人的報酬,使每個人都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地域格局千差萬別,社會發展需要千差萬別,但黨和國家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冷暖擺在關鍵位置。近年來,在教育體制和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人民受教育的機會大大增加,受教育的意識明顯增強。近3年,高職教育使850萬個家庭實現了擁有第一代大學生的夢想,每年約有500萬名農村學生通過接受職業教育實現城鎮就業,有效緩解了勞動力供需失衡,優化了區域人才培養結構,增強了每個家庭追求生活品質的能力與信心。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顯著提升,60%以上的縣(市、區)實現了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初步建立,隨遷子女平等受教育權利得到了更好保障,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的受教育機會快速提升。隨著高等教育結構性改革的逐漸深入,畢業生就業情況逐漸好轉,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起薪標准大幅度提升,且工作後收入增長迅速,根據麥克思的統計,制造類專業大學畢業生半年後平均收入水平持續上升,從2012年的3337元提升到2016年的4249元。通過一系列措施的穩步推進,從根本上保證了每個孩子的成長和成長權利,通過教育有效地提高了生活質量,找到了成功的正確途徑。

在這一階段,人民的美好生活願望更加強烈,對教育的期望更高。目前,社會對教育的認識是不一樣的。“教育很難從你的兒子那裏得到”經常是一個熱門話題。其實,這反映了人們對生活的期望,也要求教育的發展,指明方向。打破“代際貧困鏈”,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是教育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責任。另一方面,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正在加快。城鎮居民人口年均增長2000多萬,城鄉勞動力人口素質差異較大。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正處於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過渡的階段,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較低。上述人口的收入水平將是影響“橄欖”社會結構的重要因素。這就意味著提高質量、重視公平、合理有效地分配教育資源仍然是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中最重要的任務,也是促進經濟社會均衡全面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一是加大義務教育投入。義務教育是長期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貧困地區全面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二是加快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最為密切的教育類型,是解決現實問題最直接的教育手段。要加強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三是結合產業轉型升級、就業結構,開展教育培訓,使新的大學生和農村移民盡快成長為中等收入群體。這不僅有利於社會的持續穩定,也是釋放消費潛力、擴大內需的必然要求。

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當道路被廢除時,人才將進入該國,國家將處於危險之中。”人民素質的全面提升將是推動增長方式轉變,增加創新動力,使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根本動力和動力。回顧曆史,中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在基礎,領導和整體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後,加快發展仍然是首要任務。能否抓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以人才為重點、教育為重點的中等發達國家。

所有課程資料以僱員再培訓局「人才發展計劃」課程最後公佈為準。

相關文章:

警惕近視群體低齡化

給孩子一門規劃未來的課

加強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新時代高校育人新使命

人才培養最關鍵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中級探險員
簡介:

累積瀏覽 11258

全部攻略 44

全部回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