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發生點錯誤。
重新載入
動漫基地
家明
2013-08-19
1007
0
分享
收藏




















































歷史建築不能拆不能改動,最好就是用來舉辦藝術活動。外國有不少類似的活化例子,讓藝術團體「進駐」古建
築,作舞台演出或視覺展覽。而最近出爐的茂羅街活化項目似乎也走這個方向,涉及十座的二級歷史建築,由市區重建局修葺及翻新後,批予香港藝術中心作五年營
運,藝術中心則銳意將之打造成一個「動漫基地」,文物保育項目成為了推動香港動漫產業發展的基地,可算無心插柳。

也好,至少動漫這種邊緣的藝術創作,終於有一個開放的平台讓創意有被激發或碰撞的機會。

文:笑笑 圖:香港藝術中心提供

茂羅街及巴路士街的名字是根據兩位前美國公司業主Burrows &
Sons及Lawrence
Mallory的名字命名。1905年,置地投資有限公司擁有該地段的業權,並在1910年代中期在該地段興建十幢樓宇,當中茂羅街3-9號及巴路士街
6-8號較早時已被政府收購及維修。

見證灣仔發展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對外的商務繁忙。灣仔是其中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工業、商業活動頻繁,不少
倉庫建於茂羅街及巴路士街一帶。後來,經濟不景氣,不少外國公司破產,外商紛紛撤離,並將手持的住宅、倉庫等物業轉讓予華籍商人。茂羅街及巴路士街的建築
群,便取代了當時的貨倉,成為住宅用地。

後來,內地移民有增無減,為解決居住所需,成本較低、建設快速的住宅得以建成。大批這類樓房的出
現,反映了香港從漁農社會,轉型至製造及商業社會的勞動階層生活面貌,是香港處於時代變遷的象徵。由於人口眾多,勞動階層支付不了昂貴的租金,不少唐樓單
位都被分租出去,每戶往往住三至八個家庭,因而產生了「包租公」、「包租婆」這些充滿特色的社會角色。

1910年代建成的茂羅街與巴路士街的建築群,本身沒有名稱,外牆本為深灰色。其中數個號碼於政府
接收後,利用剩餘的綠色油漆塗於茂羅街其中四幢(3、5、7、9號)樓宇的外牆,所以不少人曾經統稱這建築為「綠屋」。茂羅街9號及11號於1930年代
曾被改建,其木樓板及金字瓦頂的木結構被改為混凝土樓板及平頂。

而隨著社會轉型,這十幢樓宇也出現不同的人口變遷,好像茂羅街3、5及7號地面樓層曾是露宿者之家;商舖則曾包括茂羅街1號的「進記傢俬」,巴路士街8號「永昌隆五金」,茂羅街9號則是超過四十年歷史的「有仔記酒家」等,富香港情懷。

凝聚動漫力量

這一帶的建築群糅合中西方的建築風格,呈現灣仔於香港歷史上曾經扮演的角色。茂羅街及巴路士街的十
幢樓宇均高四層,設有懸臂式露台;而地台、樓梯、各層的露台、茂羅街第一至七號的金字瓦頂及法式門等,均採用杉木所建。茂羅街一至三號的一梯兩伙佈局、內
部木樓梯、地磚和廚房外形,均為早期戰前住宅的典範;而當中的露台鐵花欄河,更是其特色之一,辨識度極高。金字頂是中國傳統建築的伸延;至於法式門等設
計,則充分呈現了西方建築風格。

活化後的建築群包括一個約300平方米的公共空間,供社區享用,亦設有動漫藝術家的工作室,以及一個收集印刷及電子漫畫書和雜誌的資源圖書館。其他設施包括:展覽空間、教育工作坊、與動漫藝術主題相關的零售空間和餐飲設施。


感謝 家明 提供以上資料

家明的網誌: http://bbcming2000.blogspot.hk/

~END~
商店 動漫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