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豆泥,餖飣

懷舊堂主 於 2015-07-21 00:00:00 發表  |  累積瀏覽 580

分類:
在天涯開了個欄目「港式粵語」。
搬一些回來,與網友分享。


(一)「豆泥」懷舊

友人贈「豆沙月」,懷舊美食也。
口舌懷舊之際,不禁想起一個懷舊詞語:豆泥。
說是懷舊用語,蓋如今的後生仔女,已經好少講「豆泥」矣。
「豆泥」者,擺不上枱面,見不得人也。
要談「豆泥」,還得由餅餡談起。
餅餡分南北,南方以「蓮蓉」為貴,北方則重「棗泥」。
棗泥本來也可以叫做「棗蓉」,只是北方話叫慣「棗泥」。
廣府人自然亦依從之。
所謂南北,乃依粵人地理來分。
棗泥餡盛行於蘇州,亦將之當成北方了。
廣府人除以蓮蓉做餡之外,還重「豆沙」,那是紅豆搓餡,去皮存沙而成,若加入白矾,就變成黑色矣。
黑色的豆沙襯幾粒白色的冰肉,這種餅餡想起來都流口水。
若用黃豆來做餡,就不叫豆沙,叫做「豆泥」。
此是為了跟豆沙作分別,蓋乃抄襲棗泥的名號而成,本無貶意。
但因為三種餅餡以蓮蓉最貴,豆沙次之,豆泥則價最賤。
因此,凡是不上得大枱的東西,便都給人說為「豆泥」。

豆泥友,着豆泥衫褲,住豆泥劏房,即樓主之寫照也。


↑餖飣,豆泥友。60年代,香港街頭。


 (二)佬,娘,心抱

網友問:「佬」從何來?
答曰:「獠」也。
明末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有一則「土言」,記錄了當時的廣東話語音。
當中,便有「佬」、「娘」、「心抱」等稱謂,相當有趣。
「廣州謂平人曰佬,亦曰獠,賤稱也。」
「平人」即是普通老百姓,「獠」讀為「老」,如今此音已廢,只是「佬」音仍舊保存。
「佬」亦已變成「中性詞」,不一定有貶義。
如「大佬」、「細佬」,並無「賤」意。
「謂平人之妻曰夫娘。」
這稱謂未全廢,如今說人打扮得不合時,還說之為「大娘」,「娘」字讀陰平聲。
「乜你咁鬼娘架!」
意思是:你怎麼打扮得如此的「娘氣」?
「廣州謂新婦曰心抱。」
這語音和稱謂如今還很通行。
將「新婦」唸成心抱,也是約定俗成也。



↑乜你咁鬼「娘」架!60年代,香港街頭。

(三)小孩,餖飣

上篇說佬,說娘,說心抱,說的都是大人的事。
本篇說的是小孩的舊時稱謂:「餖飣」。
由於時代改變,廣府話許多詞彙已漸喪失。
餖飣」一詞,已在廣府話中「人間蒸發」矣。
「飣」本音「釘」。
廣府話將之轉讀為陰去聲,即如「落定」之「定」音。
「飣」本義為盛食物的盤,轉義為盤中的食物。
例如蔥油炆雞,雞是盤中的主食,是即為「正飣」,蔥只是配菜。
又如豆腐蒸魚,則魚為「正飣」,豆腐是配菜。
幾十年前的省港澳人,無有不識何謂「正飣」者,不知詞彙何以忽然消失也。
又,「飣」本來指「看菜」,即是陳列菜果於席面上,但不堪食,席上客只看陳列出來的花樣。
是故稱為「看席飣坐」。
飣坐者,謂坐而不動。
所以站在書店中一味看書而不買,便叫做「打書飣」。
此時「飣」即讀回本音「釘」。
因此,又可以叫做「打書釘」。
「餖飣」一詞,讀為「豆釘」。
唐代《食經》說,將五色小餅堆砌在盒中(當然砌成花樣),即名「餖飣」。
餖飣,五色小餅形小如小指甲,砌成壽桃、桃葉、猴子、山石,蓋乃祝壽之禮物。
因為「餖飣」形小,遂轉而用以形容「乳臭未乾」的孩童。
而今,已無人喚小孩為「餖飣」,掛在嘴邊的,都是「小朋友」。




↑60年代,小孩謂之「餖飣」,並無「小朋友」之稱謂也。

(四)孫塞,大妗

網友「清揚」談及「稱謂」,也說幾個。
《廣東新語》中,記錄了明代時廣府語音的人際稱謂──
「謂子曰崽」。
「崽」即「仔」也。
「崽」普通話唸「宰」,粵音可唸「宰」,也可讀「仔」,宰音與仔音,只是輕微的變化。
「謂玄孫曰塞。息,訛為塞也。」
如今廣府話依然將孫的兒子(玄孫)稱為塞(se),「孫孫塞塞」。
塞雖為「息」之訛,但約定俗成,只能接受。
不過用時知道它是「子息」的息字音變即可。
「廣州謂母曰嬭,亦曰媽。」
媽字當然已成通行的稱謂,但「嬭」字則亦未全廢,讀為「拉」或「乃」音。
樓主的父親,便叫他母親做「阿乃」。
「謂從嫁老婦曰大妗。」
妗讀為「冚」,大妗姐,香江至今流行。
由上數例,可知許多廣府話的約定俗成語音,在明代已確定也。



 ↑《廣東新語》曰:從嫁老婦曰大妗。


﹙五﹚三字組合

此篇不談「粵語」,說「國罵」。
「他媽的」,國罵也。
國罵起源,無從稽考。
但有了國罵,說話行文,皆力求迴避「三字組合」。
惟恐一不留神,會滑出句「三字經」來。
說實在的,語言中談到「他人慈母」,本來普通不過。
然而,為免「他媽的」尷尬,只好避之則吉也。
如果有人指着朋友母親的某件東西問:「這是誰的呀?」
請冷靜,先別急急忙忙大聲回答「他媽的」。
那會令人哭笑不得!
要正規表達「他媽的」語意,可改用「他母親的」、「他的媽媽的」、「伯母的」。
甚至以文言「其母之」表達,以免引起誤會。
當然,疏漏仍難避免。
據說,當年國民黨在大陸執政時,湖南省代主席某君為母掃墓。
新聞審查機構統一報道口徑為「代主席昨掃其母之墓」。
偏偏某報將「其母之」改成口語,大標題竟寫成「代主席昨赴嶽麓山掃他媽的墓」。
如此一改,「文字獄」遂師出有名。
代主席大發雷霆,報社下場,無庸多說。
一句國駡,可大可小也。

感謝 懷舊堂主 提供以上資料

懷舊堂主 的網誌: http://kfwong2013.blogspot.hk/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見習探險員
簡介:

累積瀏覽 236210

全部攻略 176

全部回應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