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
a vida é”
1984 年,浸會的傳理系是當時的搶手學系。很多預科學生申請入讀,希望畢業後可以到電台當 D J ,或到電視台新聞部工作。
浸會的 Canteen 內,五個傳理系學生正在吃下午茶,討論「如何分工做 group
project 」。五人同屬一組,功課是拍一條 30 分鐘的短片。題材不限,限時在 30 天內完成遞交 。
* * * *
五人的成績都是較差,班上沒同學願意跟他們同組,所以五個「籮底橙」走在一起。他們五人一個懶惰、一個忙做兼職、一個只顧拍拖、一個酗酒、一個自怨自艾。五人走在一起,本身已 是一個悲劇劇本。
約開會十分困難,個個都扮忙碌,約不到適合時間開會。虛渡了 27 天後,距離交功課的 deadline 只剩下三天,五人才逼不得已一起來到 cantee n ,邊吃下午茶邊 傾幾句。討論後,他們決定拍一條藝術電影,四人分工各自拍 8 分鐘,最後由第五位同學負責 edit 剪接,是但求其交功課便算了。
第一個 同學 比較積極 ,想了一個很複雜的故事背景,但如果要拍出來,一定要龐大的 budget 和時間,演員服裝道具佈景他都負擔不起。他終於想出一個折衷方法:就是用 VO ( Voice
Over ) 畫外音。他本身把聲音夠磁性,錄了 幾 分鐘的 VO ,交待故事的來龍去脈,是但拍啲街景、樓景、天空、地鐵咁,加上聲軌,便完成了他的部份。
第二個 同學 想寫對白,可惜他有心無力,無時間無精神去寫。他隨意在 walkman 中挑了幾首英文歌,週街偷拍了一些靚的途人大特寫,配上音樂,變成 MT V , 就完成了他的任務。
第三個 同學 有點良心,有晚飲完酒後,臨時拉攏一對同行朋友,充當男女主角。可惜因為沒有劇本,導演叫男女主角醉醉地自行爆肚。酒後胡言對白好似有深度但其實無乜內容。導演因為都飲醉眼花了,所以鏡頭未能 focus ,畫面朦朧。導演無打算重拍,總之有 貨交就得。
第四個 同學 因夜間要做 Part tim e ,宵夜 12 時才有時間拍嘢。但因為無錢租燈照明,所以拍到畫面好黑好暗。他又忘記帶腳架,唯有改用「手搖鏡」,畫面又搖又震又黑。黎明前,終於將功課煞科!距離交功課的 deadline 還有六小時,立即交給第五位同學去剪接。
第五個同學 收哂四條片,試睇毛片後,慘不忍睹,不知如何去剪?但今天中午12 時便要交功課,唯有合上眼,將四條片兜亂,再是但求其剪埋一齊。一小時後,總算草率完成了。
最後他發現一個嚴重問題:就是片長不夠 30 分鐘,不能乎合最基本要求,一定不合格喎!咁點算好?他唯有將某幾幕的 running
time 拖慢,變成慢鏡頭。咁樣拖一拖,終於將片長拖到 30 分鐘。成功移船就 墈。
咦!但仲未諗到戲名喎,同學見到剪片室的廢紙筒內有一本雜誌,封面寫著 Se a vida é 。他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只覺得個名好歐洲好有型。於 是就將戲名改為 《 Se a vida é 》。 Yeah !可以交功課啦,大步壏過!
* * * *
一星期後,導師在堂上向五人的功課作出高度評價。導師先讚電影名字: 《 Se a vida é 》,是法文,意思解作「生命就是這樣」,名字起得好,讓觀眾產生期待。
導師再讚這套講生命的藝術電影,充滿各種電影符號和言語:慢鏡、朦鏡、手搖鏡、畫外音、音樂主導、氣氛營造、劇本、對白、剪接等,用蒙太奇手法,將生命的無限可能性呈現在觀眾面前。五人無厘頭成為讚賞焦點。
他們的 《 Se a vida é 》在堂上播放給其他同學欣賞, 導師在旁拆解電影內的隱喻。例如:「鏡頭中穿著紅衣的少女在中環奔跑,象徵了在冷戰時代下,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對立,意象深遠 … 」在旁聽到的五位同學,怔了一怔!心諗︰「吓?我嗰日拍拍下唔覺意有個紅衣少女入衝入鏡咋喎,阿 sir 係咪諗多咗呀?!」五人點頭,認同導師的解讀和想像力。
他們忍著笑,渡過了一節愉快的課堂,承受讚賞。
完
二少爺說:出嚟混,要靠運。 VIDEO
============================================
感謝 卡臣 提供以上資料
卡臣的網誌: http://carson-chung.blogspot.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