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銅鑼灣,跑馬地

懷舊堂主 於 2013-09-25 00:00:00 發表  |  累積瀏覽 4331

分類:特色景點 古蹟 ;地區:銅鑼灣,跑馬地
灣仔東面,是跑馬地、銅鑼灣。
還有以「舞火龍」聞名的大坑。
銅鑼灣是著名商業區。
出過幾家有名的百貨公司。
離商業區不遠的大坑,是密麻麻的山邊木屋。
大坑,舊時有「虎豹別墅」。
那座高聳的白塔,俯瞰維港。
就連「對面海」的居民,亦能清晰可辨。




↑銅鑼灣,波斯富街,文匯報,遠東車行。



↑聖保祿修院。


↑聖保祿學校,迴旋處噴泉。


↑高士威道,遠處可見密麻麻的山邊木屋。


↑大坑,虎豹別墅,1960年代。


↑虎豹別墅,大坑道,1968年。


↑大坑俯瞰,左側可見虎豹別墅白塔、山脊梯田。


↑大坑道木屋區,1952年。


↑銅鑼灣,怡和街,豪華戲院。


↑銅鑼灣,怡和街,右邊是豪華戲院,對面為樂聲戲院。


↑銅鑼灣,軒尼詩道。遠方可見「紐約戲院」。


↑銅鑼灣,怡和街,渣甸街。


↑銅鑼灣,怡和街,渣甸街,加美大舞廳。


↑銅鑼灣,怡和街,1970年代。


↑銅鑼灣,伊榮街,1984年。


↑銅鑼灣,軒尼詩道。


↑銅鑼灣,軒尼詩道,中國國貨公司,遠處見「大丸百貨」招牌。


↑銅鑼灣,波斯富街。


↑海底隧道通車,1972年。


↑「奇力島」名存實亡。


↑1948年的奇力島(原稱「燈籠洲」)。


↑銅鑼灣、灣仔交界,左側為伊利沙伯大廈。



↑跑馬地,銅鑼灣。



↑跑馬地,禮頓山,禮頓山上的公務員宿舍。


約翰兄提到波斯富街的「文匯報」。
想多了解些「底細」。
下面摘要貼出報人秦瘦鷗的回憶文章供參考。
原題為「太平山下的日日夜夜」。
寫於1988年9月作者退休前夕。


    荷里活道那幢老屋子三樓的總面積才四五十平方米,全部劃作編輯部,桌椅從窗口一直排列到入門處,幾無空隙,人們走動都得側著身子才行。而且因為還是不夠使用,幾乎每一張辦公桌都由日夜二班的人合用,彷彿大工廠的車間,經常是人停車不停。職工進餐就在頂上的天台,完全是「室外作業」;一部份的人還得站著,等待座位。當時香港水荒嚴重,一年裡面很少不制水的日子,做夜班的同事半夜回到宿舍去,想沖個涼鬆口氣也辦不到。可是就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我們整個報社的職工始終精神飽滿,全心全意地撲在工作上,團結一致,互助互愛。
    五五年內總算在銅鑼灣波斯富街蓋起了一幢高大的新樓,工作環境大為改善。記得在「喬遷」那天,各部門的同事幾乎都到場了,人人笑容滿面,爭先恐後地搬運物件,協助裝車卸車。李老總、余老總等竟忘記了吃飯,一直留在現場指揮。而在當天晚上,大家仍照常發稿編報,排版印刷,第二天四點鐘模樣,報紙又照常發行了。
    在荷李活道時,報社裡連一平方尺的空地也找不到,職工除了下棋無從開展別的文體活動,即使想打乒乓球,也非得跑到加冕台宿舍去不可。遷往波斯富街後,社裡就有了乒乓桌,打球的人越來越多,陸續出現了幾位高手,也常在社內舉行比賽,結果高踞第一第二位的總是排字房或採訪組、體育組,原因是他們擁有的青年人比較多。我們副刊課是弱隊,往往在半決賽前便被淘汰了。
    後來又掀起了羽毛球熱。《大公報》的費彝民社長登高一呼,人們聞風而動,北角的商務印書館倉庫和半山上的女青年會的室內球場,都成了我們秣馬練兵的所在。我和劉士偉兄也被捲了進去,每星期日上午我們至少得去玩上四五小時。經過一年多的較量角逐,《大公》的馬老總、陳凡兄和長城影片公司的呂二先生等都成了被公認的名將。成績最差的是《大公》的李宗瀛兄和我,即使和年才十三四歲的費家二公子大中交鋒,也十戰九敗,但我們仍樂此不疲,每次非打到汗流浹背,決不下場。直至我回上海很久以後,一想起這股學打羽毛球的豪情,心裡還是樂孜孜的。
    今天本報館址又從波斯富街移到了灣仔道上,從總面積計算,似乎擴大無多,因而早年就存在的缺乏文體活動場所的問題仍未解決。可是從作為一家現代日報應有的設備來看,那就大大超過從前了。




感謝 懷舊堂主 提供以上資料

懷舊堂主的個人網誌: http://kfwong2013.blogspot.hk/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銅鑼灣,跑馬地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見習探險員
簡介:

累積瀏覽 237482

全部攻略 176

全部回應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