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清山簡介

甘蔗 於 2008-07-09 00:00:00 發表  |  累積瀏覽 466

分類:特色景點
  江西三清山,坐落於江西上饒東北部。素有“天下第一仙峰,世上無雙福地”之殊譽。主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因玉京、玉華、玉虛三座山峰如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列坐群山之巔,故名。三清山經歷了14億年的地質變化運動,風雨滄桑,形成了舉世無雙的花崗岩峰林地貌,“奇峰怪石、古樹名花、流泉飛瀑、雲海霧濤”並稱自然四絕。難怪有人說,三清山之美是「不去會遺憾,去了更遺憾!」,第二個「遺憾」只是指城巿人太忙,恐怕沒時間再登山賞絕景而遺憾罷了!

  三清山以自然山嶽風光稱絕,以道教人文景觀為特色,已開發的奇峰有48座,怪石有52處,景物景觀500餘處。1988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總面積為756.6平方公里,最高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1997年8月美國國家公園基金會主席保羅等訪華團慕名來三清山考察後驚歎道:“三清山是世界上為數極少的精品之一,是全人類的瑰寶”。

  三清山為歷代道家修煉場所,自晉朝葛洪開山以後,便漸為信奉道學的名家所嚮往。唐僖宗時(873-888年)信州太守王鑒奉旨撫民,到達三清山北麓,見到此山風光秀麗,景色清幽,卸任後即攜家歸隱在此。到宋朝時,其後裔王霖捐資興建道觀,三清山開始成為道家洞天福地。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王霖後裔王祜對三清山進行大規模的重建,並請全真道士詹碧雲協助其事,按照“先天八卦圖式”佈局,佈景綴點,摩崖石刻,三清福地始成大觀。因此,三清山有“露天道教博物館”之稱。

  要欣賞奇石,就要到南清園景區,這裏平均海拔一千五百七十多米,前段登山比較吃力,中段則輕鬆得多,沿途可觀賞巨蟒出山;這高一百二十八米的花崗岩,最小的直徑僅得七米,獨自豎立在山峰旁,氣勢不凡,連法國「蜘蛛人」羅伯特也看中巨蟒前來挑戰,可惜還沒爬到三分一就放棄了。再往前走便到達東方女神,無論近觀或遠看也像披著秀髮的少女,形神皆備。之後再經玉女開懷及一綫天,便回到平台之上,但如體力許可,還不妨到西海岸及三清宮等景區,欣賞落霞。為配合申報成世界自然遺產,日後只准許山上遊、山下住,以減少地方污染,而新開發的金沙索道剛於3月8日通車,只需八分鐘便可直達東方女神景區,賞景更為方便呢!


【歷史】

  據史書記載,東晉升平年間(357 - 361年),煉丹術士、著名醫學家葛洪與李尚書道德上山結廬煉丹,著書立說,宣揚道教教義,鼓吹“人能成仙”,至今山上還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煉丹爐的遺跡。尤其是那口丹井,歷時一千餘載,依然終年不涸,其水清冽味甘,被後人稱為“仙井”。於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開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第一位傳播者。可以說,三清山的開發與頹敗,與道教的興衰有密切的關係。

  到了唐朝,道教被朝廷奉為國教,方士穿行往返於大江南北,三清山的道教也隨之興盛起來,香火不斷,朝山香客絡繹不絕。唐(周)證聖元年(659年),朝廷為了加強統治,割衢州須江(今江山市)之南鄉、常山之西鄉劃歸玉山縣管轄。其後,方士將化緣所得,在葛洪結廬煉丹之處營建了三清山上第一座道教建築——老子宮觀(此觀被稱為“三清福地”),進一步鞏固了三清山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宋真宗篤信道教,尊奉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這時,在三清山一帶開始出現成批的道教建築。方士們為紀念葛洪開山之功,在山上建起了葛仙觀,內中供奉葛仙翁和李尚書石像;同時建起的還有福慶觀、靈濟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方士們在天門峰東的懸崖之上,用天然花崗岩雕鑿幹砌成一座六層五面的風雷塔,此塔歷盡千年風雨,至今巍然不動,被譽為三清山上道教建築的一顆燦爛明珠。

  元時,朝廷把道教當作控制漢民族的思想武器,道教進一步受到重視。此時三清觀出現了信奉全真派的方士(出家),他們專事道教活動,多時達幾十人;更多的方士則信奉正一派(即不出家,也有極少數出家的),他們受道教經典規戒約束,諳熟各種齋醮祭禱儀式,在民間從事道教活動。據元人魯起元在《遊三清山記》中說,此時三清山上正在大興土木,擴建三清觀,觀內供奉石刻石仙君、葛仙翁、李尚書、金童、玉女、潘元帥神像;山上景物、地點也以道教稱謂命名,如仙人橋、雷公石、判官石等等。由此可見當時三清山道教興盛之一斑。

  明太祖朱元璋特別推崇道教,尊張天師為全國教主,貴溪龍虎山遂成為全國道教活動中心。三清山距龍虎山僅300華里,近在咫尺,傳道、化緣的方士來往頻繁,聯繫也極為密切,三清山的教務活動幾乎直接在張天師的控制之下進行。此時山上朝拜之風極盛,散居於贛、浙、皖、閩的方士和信徒,每年八、九、十月,都要自發組織香會“一年朝三清,一年朝少華”(注:玉山縣境內之少華山)。他們結隊而行,以三清神像和旌旗開道,點燃香燭,抬道豬牛羊等各種祭品,並鳴三眼銃助威,配以鼓樂,吹吹打打,浩浩蕩蕩向三清山進發,每日多則上萬人,少則千餘,這種朝拜儀式當時已成為民間一年一度重大的道教活動。

  明朝為三清山道教的鼎盛時期。山上的道教建築也象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至景泰年間,山上已新建起龍虎殿、方士羽化壇、玉靈觀、糾察府、演教殿、九天應元府、潘公殿、方壕上、天門石坊、飛仙台、流霞橋、石階“眾妙千步門”,“沖虛百步門”等,並重建了三清觀,改名為三清宮。明代的宮宇建築十分獨特:前後兩進,坐北朝南,以山上花崗岩雕鑿幹砌而成,石樑石柱,四周配以石牆、內供玉清、上清、太清三尊石雕神像。據不完全統計,這時三清福地有石雕石刻神像130尊,摩崖題刻45處。可以說這時的三清山已成為明代首都建築和石刻藝術的一座寶庫。這座寶庫,引來各方方士雲集其中,更吸引了眾多的文人墨客,朱熹、王安石、陸游、楊萬里、汪應辰、趙蕃、夏浚、丁璣等都先後慕名前來,登山攬勝,留下了許多膾灸人口的詩篇。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也兩度遊歷玉山,在他的遊記《江右遊日記》中,對三清山作了明確無誤的記載。

  清兵入關以後,道教繼續得到推崇。龍虎山依然是全國道教活動的中心。三清山與龍虎山道緣息息相通,香火自然有增無減。康熙年間,撫州、南豐、福建等地方方士紛紛遷來,三清山道教形成了撫州、南豐、福建和玉山本地四大派系,尤以玉山本地勢力最大。為了更好地組織道教活動,縣裏設有道委司,對上負責接受龍虎山天師府的旨意,對下負責指導所屬宮宇的教務活動。此時,由於方士驟增,教務活動愈益頻繁,三清山在道教領域中影響越來越大,在全國的知名度也隨之有了提高。雍正四年(1792年)禦制《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所附的《廣信府疆域圖》中,正確地標出了三清山的地理位置。

  乾隆登基以後,興佛抑道,道教在全國思想領域中的統治地位受到了衝擊,從此,逐漸衰敗,並一蹶不振,三清山道教也隨之受到致命打擊。嘉慶十八年(1813年),三清宮毀於大火,後雖經方士化緣重建,但其規模已遠不及從前。咸豐年間,縣城的道委司毀於兵燹,從此,三清山道教日趨泯滅。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三清山一度戰火紛飛,方士們先後離山而去,山上的道教香火瀕臨絕滅。

  1982年,玉山縣成立了風景資源普查領導小組,對三清山進行全面的普查,首次發現了三清山梯雲嶺廣大地區千峰競秀,萬石爭奇,流泉飛瀑的原始、粗獷而秀麗的獨特景觀。江西發現三清山風景區的喜訊不脛而走,很快傳遍了五湖四海。

  1983年元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決定開發以三清山為中心的贛東旅遊區,並撥出鉅款用於開發三清山風景資源。

  198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邀請全國各地的教授、學者120餘人考察三清山。經過半個多月的實地考察、評議,大家一致認為三清山是我國第一流的風景名勝區,可與黃山相媲美,堪稱黃山的姐妹山。特別是“女神”之俊俏,“巨蟒”之奇偉,“觀音聽琵琶”之傳神,可謂舉世罕見。有的學者題詞稱:“攬勝遍五嶽,絕景在三清。”

  1986年,國家撥款建成上山石階路,將各個景點相互溝通。

  1988年,國務院批准三清山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2008年7月8日,被選為世界自然遺產之一。


============================================

感謝 甘蔗 提供以上資料

甘蔗的網誌: http://kentseky.blogspot.hk/


============================================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累積瀏覽 524263

全部攻略 1012

全部回應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