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哲學的哲學

魚之樂 於 2011-08-01 00:00:00 發表  |  累積瀏覽 304

分類:
剛讀完 Barry Stroud 的新書 Engagement and Metaphysical Dissatisfaction: Modality and Value,得到極強烈的知性上的滿足,甚至覺得自己的哲學功力因而提高;這種感覺,想來,真是久違了!對上一次是讀 Bernard Williams Truth and Truthfulness: An Essay in Genealogy,那是 2003 年的事,距今已八年矣,這八年間我讀了不少新出版的哲學書,卻沒有一本像這兩本那樣能刺激我如此深入地思考書中討論的問題和讓我吸收到那麼多的洞見。

有些哲學書是寫給哲學家看的,Stroud 這本正屬於這類。我的意思不是這些書都很艱深,沒受過嚴格的哲學訓練便不會看得懂(一般來說是如此,但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可能不需要甚麼哲學訓練也看得懂),而是這些書中討論的問題是哲學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philosophy meta-philosophy),要真正處理過哲學問題的人才會明白書中討論的為何是難題及如何會影響我們對哲學的看法。

我讀了哲學不久,便對哲學的哲學有興趣,當年在 Berkeley 決定跟 Stroud 而不是跟更出名的 Davidson 寫博士論文,部份是由於我被 Stroud 在哲學的哲學方面的獨到之見吸引;在他指導期間,也經常和他討論哲學的哲學,對他的看法已掌握得不錯,想不到他十多年後出的這本書,仍然能給我這麼多哲學了解上的驚喜!

我有興趣的其中一個哲學的哲學的問題是 "What kind of perspective does it take to philosophize?" (中文的「討論哲學」和「研究哲學」都不能完全表達 "philosophize" 的意思),以下維根斯坦在 On Certainty 其中一節說的頗能帶出這個問題:

『我跟一個哲學家坐在花園裏,他指著我們不遠處的一棵樹,不斷重複地說:「我知道那是一棵樹。」另外一個人來到花園,聽到哲學家這麼說,我便告訴他:「這傢伙不是瘋了,我們不過是在討論哲學。」』(§467,我的中譯)

是甚麼令這哲學家認為有需要討論他是否知道面前的是一棵樹?假如他不是在討論哲學,卻仍然不斷強調他知道那是一棵樹,別人便可能認為他腦筋有問題了;為何哲學能令他說的變得合理?換了另一個情況,例如花園裏有真樹和非常逼真的假樹,有人指著其中一棵,不斷強調他知道那是一棵樹,別人大概不會認為他腦筋有問題,然而,他卻不是在 philosophize;這個人說的和上述哲學家說的有甚麼分別?思考這些問題,可以令哲學家更清楚自己在做甚麼。


============================================

感謝 魚之樂 提供以上資料

魚之樂的網誌: http://fishandhappiness.blogspot.hk/


============================================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見習探險員

累積瀏覽 428964

全部攻略 1454

全部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