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德拉
(Milan Kundera) 的最新小說
The Festival of
Insignificance 在 2014年出版,英譯在一年後亦面世 (原著是法文) ,劣評多於好評;然而,作為昆德拉迷,我最後還是忍不住買了。書到手後,那薄薄的一百一十多頁,我一個下午便看完;久違了的昆德拉,仍然是我喜歡的昆德拉。
想起來,昆德拉的十一本小說
(包括短篇小說集
Laughable Loves) ,我幾乎全看了,只欠早期的
Life is Elsewhere 和
The Farewell Waltz;我當然喜歡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中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和
The Book of Laughter and Forgetting (中譯《笑忘書》) ,但我最喜歡的,還是沒那麼有名的
Immortality (中譯《不朽》) ,其中不少段落我曾經一讀再讀,到現在還清楚記得當年讀這小說時多次拍案叫絕、佩服昆德拉對人的行為和心理的細察與洞見。
昆德拉在
2000年出版了
Ignorance 之後,隔了十四年才出版
The Festival of Insignificance,他已八十七歲,恐怕不會再有新作品了,可是,
The Festival of Insignificance 只會是他最後的作品,卻肯定稱不上是他的壓卷之作。昆德拉晚期只寫了四本中篇小說,如果要我來排優劣,次序會是這樣:最好的是
Slowness,其次是
Ignorance ,然後是
Identity,
The Festival of Insignificance 只能排到最末。
我說久違了的昆德拉,仍然是我喜歡的昆德拉,因為
The Festival of Insignificance 始終是充滿了昆德拉小說的特色:交錯穿插的敘事手法、荒謬可笑與無奈悲涼混合的氛圍、政治與人情的微妙互動、偶現的雋語和不知是否認真的「有深度」(profound)
的說話、和立體感不足卻又各自精彩的人物。
The Festival of
Insignificance 及不上另外三本中篇小說 (當然也及不上昆德拉的其他傑作),是因為這些「昆德拉特色」在這本小說裏有不少過火之處,例如不時出現的那個「喜劇版」史太林 (還有個「喜劇版」的赫魯曉夫),雖然讀來有趣,卻難免令讀者覺得太過刻意造作,而且跟小說裏的其他部份達不到水乳交融。
我每次讀昆德拉的小說後,都會有一種難以言傳的對人世若即若離的失落感,這次也不例外,可能這正是昆德拉最吸引我之處。望著書名
"The Festival of Insignificance" ,我忽然感到,這可以用來概括昆德拉小說裏的人世;或許,這也是昆德拉起這個題目的用意。
============================================
感謝 魚之樂 提供以上資料
魚之樂的網誌: http://fishandhappiness.blogspot.hk/
============================================